在人们的心目中,只要有较高的身材,漂亮的面孔就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模特。其实,这种理解是错误的。如果这样的话,那国家还为什么要在各种高等、中专、技工类服装院校开办模特专业,在社会上随便挑选一些符合身材、相貌标准的人来当不就行了吗?事实告诉我们,尽管受教育程度与文化素养不是绝对一致的概念,但是没有进入高等学校的模特,还是要通过其它途径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的。
一个有文化基础的模特,他(或她)对不同的服装风格就有各种独特的表演方式,这样就便于形成自己的个性,在职业上就容易发展。其实,有很多文化知识是跟模特表演有莫大的关系的。例如音乐知识、舞蹈知识、服装设计、摄影艺术、舞台灯光等等,都是从事模特专业的人所必须知道的,这些东西即使无法精通,也要熟悉。
《耀·东方》——当光的波长拆解出色彩的本源,“耀”便不再是抽象的光芒——它是古籍虫蛀的石绿残片,是敦煌壁画在数字扫描下重现的赭石肌理,是AI从《天工开物》色谱中提炼的靛蓝变量。以中国传统色为经纬,用数字技术编织时光:那些曾在绢帛流转的绯红、在青瓷沉淀的天青,那些被快消遮蔽的苍黄、被现代审美忽略的月白,此刻借由算法之光,从隐形的文化基因中苏醒。
作品中的每一抹色彩,都是跨越时空的对话——既致敬东方智慧,亦赋予传统数字新生。它们早已超越视觉:是包裹古人哲思的“时间琥珀”,是折射东方美学与数字文明共生的“科技棱镜”。在光与影的辩证中,在传统与未来的交叠处,东方色彩正经历一场数字时代的“耀”变。
02. 数字设计师:葛凡 数字设计师:刘春意
东北师范大学服装专业硕士,目前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植物元素在针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,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智能技术与可持续设计理念的融合路径。在她的设计实践中,致力于借助数字建模、参数化设计、3D虚拟服装、智能穿戴结构等数智手段,曾获得第九届第十届濮院杯优秀奖、数智融合奖,***届3d数智未来优秀奖等。
设计师始终相信,设计不仅是审美的表达,更应成为链接自然、科技与人文的桥梁。因此,在项目中,自然语言数据的情绪识别、植物形态的算法生成、以及AI驱动的个性化模块设计等创新尝试,正在构建一个更加智能、绿色、可持续的服饰表达系统。